生活在大城市,面對著飛速上漲的房價,許多人都選擇蝸居。蝸居也講求生活的質量,這不,北京的一位袁女士一家如今的生活就是在蝸居中尋求樂趣。但是,就在一年前,她們的生活狀態(tài)和如今簡直是天壤之別。
在北京西南五環(huán)的盧溝橋花園一棟老居民樓里的袁女士,她們一家六口人生活在不足27㎡的筒子樓里。本來四口人時,家里的居住空間就十分擁擠,隨著孩子的降生遠在山東的婆婆也來北京照顧孩子,就這樣,一家六口人擠進了這樣一個27㎡的小家。
袁女士的父母住在12㎡大屋,袁女士和老公、婆婆、還有5歲大的兒子住在8㎡的小屋。小屋的隔壁則是2.5平米的廚房。由于是工廠員工宿舍改造之后的居民樓,所以至今和鄰居共用一個走廊和不足2平米的衛(wèi)生間。就是在不到10㎡的小屋內住著老公、婆婆還有兒子不僅居住起來十分擁擠,家庭矛盾也日漸增多!
臥室
客廳
這是袁女士家里本來的面目,兒子、婆婆和自己住在不到1.5平米的床上,老公打地鋪已經4、5年了。就在袁家的客廳里住著袁女士的父母,長時間的睡在沙發(fā)床上。
排隊上廁所
除了居住空間,吃飯和上廁所也成了這個27㎡小蝸居中的巨大困難。袁媛一家的飯桌之后不到半米寬,家人們只能擁擠在一起。然而更加要命的是他們沒有屬于自家的衛(wèi)生間。無論春夏秋冬每天都要和鄰居9個人排隊使用一個不足2平米的公共衛(wèi)生間,不僅地方小,而且臟亂不堪。
長此以往,由于缺少私密的空間和深入的交流,袁家人之間產生了不少的矛盾。所以一家人也急需改善家居環(huán)境。
27平方米的狹窄空間,6口人,不僅要打造齊全的功能空間,同時還要滿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的區(qū)域,對于很多設計師而言,這的確是個挑戰(zhàn)。
經過一番設計,設計師孫少川有了自己的想法,想要解決多口人在小空間內自如生活的問題,將空間按照時間差的方式交替使用。
在主臥的空間中利用使用功能時間差不斷變換為客廳、餐廳、主臥、老人房、兒童游樂室、儲物空間六種功能空間結合為一體,從而使空間放大了多倍的使用效率。
手繪概念圖
主臥平面布置圖
就是秉承以時間換空間的理念,才打造成客廳、餐廳和臥室于一身的奇異空間。
客廳
餐廳
寬敞明亮的客廳,利用榻榻米抬高,隱藏了可升降的餐桌,同時又有了儲物功能。電視柜下方隱藏的用餐餐凳與整個餐廳形成完美契合,大大增加了整體的空間利用率。改造前家里只有一個儲物衣柜,改造之后家里的儲物空間相當于一個100平米的房子。
臥室的設計十分的巧妙,就在榻榻米的墻面背后,隱藏著雙人床,白天既是客廳,也是餐廳,等到了晚上就成為了袁女士父母的臥室。就是這樣一個小空間,在不同的時間短實現(xiàn)了客廳、餐廳、臥室燈功能的轉換。
同時,就在榻榻米墻體的背后成了婆婆的臥室。白天臥室抬起就是孩子的娛樂區(qū)。
兒童房
由廚房改成的兒童房,利用空間的特點設計了寫字桌和書柜的結合,門設計成折疊門保證了可開啟又不影響床的使用,床的底部又是儲物柜。給小孩一個獨立的空間,利于培養(yǎng)小孩獨立、勇敢、自信的性格。
夫妻房
對于缺乏私密空間的夫妻來說最好的額就是有了自己的空間,同時夫妻房也十分注重儲物空間,所以利用床尾腳部的空間上方做吊柜,床底下的儲物功能,書桌和衣柜的結合,同時門又和書柜的結合。整個布局使空間的功能最大化。
由于袁女士家里的廚房破爛不堪,在經過設計師數次設計后,將陽臺進門處變成了2.5平米的廚房,在灶臺的上方和下方各增加了一排儲物柜。緊挨著廚房有一平米的空間,設計師將冰箱和洗衣機容納到里面,解決了上下水的問題后,這里也成為了洗衣房。同時,設計師也改變了袁女士一家與鄰居排隊共用衛(wèi)生間的狀況。在陽臺的最里側,設計師增加了一個1平米的衛(wèi)生間,整個衛(wèi)生間的墻面全部采用超薄超輕的灰板,大大節(jié)省了空間而且堅固耐用。
廚房、書房、洗衣、衛(wèi)生間,四種功能融合在一個陽臺內,同時利用原來兩扇推拉門的位置,在保證采光和開門寬度的同時,又設計了一個與磚墻等寬的酒柜,再加上吊柜的使用,讓小空間內也有了豐富的儲物功能。
對于“對大于美”設計理念的理解,孫少川是這樣理解的“好的設計不能中看不中用,只有能從根本解決生活中出現(xiàn)的問題,并且持久耐用的設計才會經久不衰。案例本身是沒有十全十美,只能是為特定的家庭成員量身定做屬于最適合他們的空間。同時也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標準化,讓更多看到的人能受到啟發(fā)、并且受益。從而服務更多的有需求的人群,讓設計的力量延伸?!?/p>
雖然是身處蝸居,但是通過合理的改造仍然能夠體驗大空間的生活。就在一進門最顯著的位置上掛著一家六口人的合影,全家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。
本文根據《暖暖的新家》節(jié)目播出內容整理